各大连锁店闭店,瑜伽业是否迎来真寒冬?
2025-10-17
近两年来,瑜伽行业可谓是波澜起伏,已经有不少连锁店闭店。比如说,比如说某音、某莫、某尔等品牌,这无疑让整个瑜伽行业再一次受到挑战。
那么,究竟是什么原因,导致这些连锁店不得不闭店呢?

也许可以总结四点原因:
1、盲目扩张:用门店数量赌未来
某大型连锁瑜伽馆 ——2020 年起 3 年将门店从 50 家飙至 82 家,甚至跨界涉足素食餐厅、隆胸内衣等无关领域。这种 “摊大饼” 模式让单店盈利未稳就持续投入,资金链早已埋下隐患。

2、预付制:拆东墙补西墙
这些品牌将预付卡当作 “提款机”,用新会员的预付款填补旧店亏空,预售制现金实际上是“把未来的服务收入当本金花,拉新乏力就必然爆雷”。

3、 经济寒冬:非必需消费先缩水
经济寒冬使瑜伽这类可选消费首受冲击,据相关报道,一线城市会员续卡率下降,叠加商业中心租金上涨、教练薪资成本增加 ,在疫情期间,闭店期间零收入却要承担巨额固定成本,最终现金流断裂。

4、管理失序:服务根基的崩塌
大品牌连锁店倒闭,仔细研究不难发现,管理混乱贯穿始终,且早已渗透到运营的每一个毛细血管,最终蛀空了服务的根基。更致命的是服务衔接的全面失控,他们一直是自己研发管理系统,然而会员预约系统却常年故障,课表更新滞后半天是常态,有人按 APP 显示的 “有课” 到店,却被告知 “系统没同步,这节课早取消了”;投诉反馈更是形同虚设!

瑜伽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
1、服务多元化:经营模式持续拓展
为突破行业发展瓶颈,瑜伽行业正积极探索多元化经营路径。某刻的 “月卡 + 私教” 分层变现、某猩的按次付费(50-300 元 / 节),证明灵活模式更能抵御风险,还可拓展社区店、主题店等差异化场馆,用月付制、按次付费精准满足上班族、亲子家庭等群体需求。

2、行业规范升级:重建消费者信任体系
随着预付费式消费相关司法解释推进落地,瑜伽行业预付费模式将更规范。这不仅为消费者资金安全、权益保障提供坚实支撑,还能修复行业信任缺口,为瑜伽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筑牢基础。

3、竞争格局重构:驱动运营模式创新
行业竞争加剧,头部品牌加速课程研发、供应链合作等资源整合,中小机构则深耕孕产瑜伽、青少年瑜伽等细分赛道。倒逼出数字化会员管理、供应链优化等运营创新,有效降本增效,提升会员留存率,助力品牌突围。

4、用技术降本增效:选择靠谱的系统
菲特云经十年沉淀,除解决课时管理、会员追踪、财务核算问题外,还提供数据看板、移动端预约等功能,减少人工误差与沟通成本,降低运营压力,让机构更聚焦教学核心,用技术赋能提升整体效率。

瑜伽行业的闭店潮,从不是偶然的 “寒冬”,而是盲目扩张、预付透支与管理失序埋下的必然。但这并非终点,反倒成了行业洗牌的清醒剂。未来若能以规范预付为底线,用多元服务锚定需求,依靠靠谱系统补上管理漏洞,从 “拼门店数量” 转向 “做运营质量”,才能跳出短期逐利的泥潭,让瑜伽行业真正扎稳根基、行稳致远。